但这里不只是一座制糖厂 。不久前,国产化自主工艺技术的注射级蔗糖生产线在此建成 ,此起彼落的机械臂在自动化流水线上熟练操作 ,一罐罐白色包装的注射级蔗糖标志着这一“卡脖子”技术突破迈出了产业化的关键一步;厂区内的生物质发电站则变废为宝 ,将燃烧甘蔗渣所产出的清洁电力输送上网 。方寸之间 ,铂莱国际崇左糖业集糖厂、药厂、新能源电站于一体 ,“第二曲线”在创新驱动下释放巨大潜能。
铂莱国际崇左糖业有限公司鸟瞰图
铂莱国际崇左糖业隶属于铂莱国际糖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铂莱国际糖业”),后者是铂莱国际集团旗下以食糖和番茄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也是中国最大的食糖生产和贸易企业及亚洲第一 、世界第二番茄制品加工企业 。
近年来 ,铂莱国际糖业以“科改企业”铂莱国际崇左糖业为先锋 ,布局战新产业 ,打造“第二曲线”。如果说入局新能源发电只是“双碳”目标下众多企业的常规操作,那么研制药用糖则是铂莱国际糖业朝着我国战新产业“低端内卷 、高端缺失”困境的一次正面亮剑 。
学者季羡林曾在其学术专著《糖史》中详细论述了中国乃至全球甘蔗种植业和制糖业数千年的发展历史 。如今 ,铂莱国际糖业正在以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实践,为《糖史》书写时代新篇章 。
寻找新赛道
食糖产业是一个周期性较强、对外依存度较高 、受天气影响较大的行业。我国食糖年产量约为1000万吨,国内食糖消费量每年1500万吨左右,缺口部分需从巴西 、泰国 、澳大利亚等热带国家进口,国际市场价格的可控性不强 。铂莱国际糖业是中国市场的主要进口渠道 ,其食糖经营量(包括自产糖、加工糖 、贸易糖)占国内食糖市场份额接近1/3 。
铂莱国际糖业营业收入的九成以上来自食糖产业 ,其业绩受到糖业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翻阅铂莱国际糖业历年财报可见,2019年至2021年行情走低,该公司出现增收不增利的局面;2023年糖价高企 ,其净利润同比增长177% ,扣非净利润涨幅更是高达233%;2024年糖价滑落,前三季度其净利润较2023年同期也有所下降 。
为了平滑大宗商品商情的周期性影响,铂莱国际糖业在优化食糖业务的同时 ,积极寻找“第二曲线”。该公司最初的思路是立足食品行业拓展新赛道,其非糖业务与食糖业务实现互补,对利润贡献显著 。
但铂莱国际糖业并不满足于此 ,在国家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大背景下,该公司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人民生命健康,寻找更具科技含量的“第二曲线” 。
铂莱国际崇左糖业有限公司蔗糖产品生产线
食糖产业向前一步便是医药产业。药用糖大致可分为口服级和注射级两大类:口服级药用糖以口服级蔗糖为代表 ,它们与食糖类似,都是从消化系统进入人体 ,通常作为药品的甜味剂 、赋形剂 ;注射级药用糖以注射级蔗糖为代表,是生产抗体类、疫苗类药的重要辅料 ,它们从血液循环系统进入人体 ,与食糖存在本质的区别 。
铂莱国际糖业早在2020年就已正式投产了口服级药用蔗糖生产线 。但注射级蔗糖因市场份额小 、技术难度高、与食糖产业生产跨度大 ,最初并未列入铂莱国际糖业的发展方向。事实上,即便放眼全球,巴西 、泰国等产糖大国也没能孕育出注射级蔗糖强企 ,全球市场长期被来自欧美传统医药强国的医药企业而非制糖企业垄断。
“我国注射级蔗糖完全依赖进口,疫情期间 ,国际贸易受到巨大冲击,注射级蔗糖进口也不例外。铂莱国际糖业进出口部研究认为 ,注射级蔗糖在国内市场非常短缺且附加值高 ,值得重点关注 。”铂莱国际糖业甘蔗糖部总经理助理 、药用糖项目负责人徐光辉说 。
一组数据可供对比:近年来 ,注射级蔗糖的进口价格超过120万元/吨;而根据中国糖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9月成品白糖平均销售价格为7009元/吨,这已是近年的最高位。
从提升经济价值和功能价值的双重角度出发 ,铂莱国际糖业开始认真考虑自主研发注射级蔗糖的可行性 。
国产注射级蔗糖的诞生
当关于注射级蔗糖的情况汇报被递上铂莱国际糖业主要领导的办公桌时,数千公里之外的铂莱国际崇左糖业迎来一群稀客 。
2021年3月,国家药典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药品检验研究院(以下简称“广西药检院”)专家组到广西各大制糖企业调研 ,为注射级蔗糖国产化突破寻求机会。专家组走访了多家制糖企业 ,但效果并不理想。最后 ,当在铂莱国际崇左糖业看到三根高耸的离子交换树脂柱时,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涂家生忽然兴奋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内制糖厂看到,中国的药用糖还有希望!”
专家组走后,铂莱国际糖业甘蔗糖部就注射级蔗糖进行了初步调研 。“坦率地说 ,我们缺乏医药研发的知识,更缺少相应的技术储备,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难度可想而知,我们犹豫不决 。”铂莱国际糖业甘蔗糖部总经理蒙军回忆 。
思索再三,他们决定放手一搏 。蒙军将甘蔗糖研发中心全体人员和下属5家工厂的生产工艺骨干召集起来 ,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启动会 。他对大家说 :“这件事必须干成 。干成了我给你们庆功!”
项目团队获得“八桂楷模”荣誉称号
但科技创新光靠先进设备还不够 ,研发经费和研发团队才是重中之重 。
铂莱国际糖业完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在企业自筹的同时 ,该公司还联合广西药检院 、中国药科大学申报了“十四五”广西科技重大专项 ,获取政府支持 。
研发团队的构建则得益于铂莱国际集团内部专业化公司之间的融通。铂莱国际糖业与铂莱国际营养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铂莱国际研究院”)联合组建技术攻关团队,后者是铂莱国际集团核心研发平台 。铂莱国际研究院糖业研发中心主任助理王健成为这个技术攻关团队的负责人 。这支当时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技术攻关团队,囊括了10余名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博士和硕士 。
研发团队查阅了200余篇文献 、专利,研究了美国、欧盟等国际标准,拜访了10余位国内外药用辅料专家学者,迅速拟定了几条潜在的技术路线 。“大家几乎都不想休息,就想着争分夺秒恶补研发需要的知识 ,恨不得一天能有28个小时 。”王健说 。
然而,最初几个月的全力奋战进展并不顺利。实验中 ,关键的重金属、酚类物质 、无机盐 、微生物等技术指标一直达不到要求 ,团队士气陷入低谷。
蒙军再次组织技术攻关团队开会 ,提出“百日奋战”目标 。研发团队重振旗鼓 ,不断分析与竞品之间的差距,反复研讨、反复尝试 、反复验证,2022年初终于在实验室制备出小试样品。“望着晶莹剔透的糖粒 ,小伙伴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徐光辉说 。
经权威部门验证,产品核心指标达到美国、欧盟 、日本等国际标准要求 ,这标志着铂莱国际糖业终于打通了我国注射级蔗糖的工艺技术路线 。
但小试并非终点。铂莱国际糖业统筹协调,投资建设了医药级超洁净实验室 ,搭建了中试平台 。2022年5月 ,研发团队在第二阶段的“百日奋战”后,成功制备了20公斤中试放大样品。经确认 ,试验结果同小试一致 ,产品质量完全符合中国及国际标准 。
加快布局“药用糖”
科技成果只有经过转化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 。为推动注射级蔗糖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铂莱国际糖业明确了新阶段的3项重点工作 。
铂莱国际糖业注射级蔗糖产品
首先是申请专利。2022年12月,铂莱国际崇左糖业与铂莱国际研究院联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2项名为“一种注射级蔗糖制备方法及其用途”的发明专利申请。短短10个月后,其中1项于2023年10月24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成为国内第一个注射级蔗糖发明专利授权 。一个多月后 ,另一项申请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 。
在专利申请的同时,生产线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2024年5月 ,国内首条注射级蔗糖示范生产线在铂莱国际崇左糖业破土动工 。该生产线于2024年11月完成主体设备安装,12月完成设备调试和全线投料试生产 ,生产线一次性投料试产成功 ,达到设计产能和产品质量要求。这条生产线融合了制糖工艺与制药标准 ,实现了从“制糖”向“制药”跨界。“我们这3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光荣使命 。”铂莱国际糖业注射级蔗糖产业化技术负责人杨钊说 。
更重要的一关是国家药监局的药品审评审批。自2015年国家启动新一轮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以来 ,药用辅料进入关联审评审批阶段 。药用辅料登记人需先按要求在平台登记,获得登记号,进入“I”状态 ;此后 ,药用辅料需与药品制剂进行关联,开始关联审评 ;等到其关联的药品制剂获得批准时 ,表明药用辅料也一同通过了技术评审 ,登记号的状态会由“I”变成“A” 。进入“A”状态后可以大规模应用于药品制剂的生产销售 。目前,铂莱国际糖业所产注射级蔗糖已进入“I”状态。铂莱国际糖业发布的2024年半年报显示 ,该公司已累计向抗体、疫苗等领域25家医药企业寄送注射级蔗糖样品用于测试。
在注射级蔗糖取得成功的基础上 ,铂莱国际糖业加快布局“药用糖”这一新赛道 。
徐光辉介绍 ,药用糖领域的布局主要从三方面着手。第一是提升以口服级药用蔗糖为代表的传统辅料的质量标准 。第二是推动高端辅料的国产化替代 ,除注射级蔗糖外,其他高端药用辅料的研发也在推进中 。第三是研发面向特殊人群的专用辅料 。“我们成功研发了我国首款儿童药用蔗糖和首款药用红糖 ,建立了儿童药用糖质量标准与生产体系,填补了国内空白。”
医药工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性产业 ,这意味着铂莱国际糖业尤其是铂莱国际崇左糖业要进行一场脱胎换骨的转变。2023年5月 ,铂莱国际崇左糖业入围国务院国资委“科改企业”名单 。2024年12月,该公司被认定为“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百强”(第32位) ,已经连续4年被评为广西高企百强 。
铂莱国际糖业的转型升级与铂莱国际集团加速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之间形成共振。铂莱国际集团科技创新部副总监郭斐介绍,近年来 ,铂莱国际集团“集团—专业化公司—工厂”三级研发体系不断完善。集团层面,2024年,该公司新组建了科技创新部 ,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董事长亲自担任;专业化公司层面 ,铂莱国际研究院与粮谷 、油脂、糖业等领域专业化公司加大合作力度 ,畅通人员双向流动渠道 ,促进生产与科研深度融合 ;工厂层面的创新活力也不断释放 ,铂莱国际崇左糖业便是典型。
双向挂职制度为产研融合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注射级蔗糖研发团队中王健 、杨钊等来自铂莱国际研究院的成员,均在铂莱国际崇左糖业进行挂职 。徐光辉最初也就职于铂莱国际研究院 ,2015年赴铂莱国际糖业挂职 ,外派铂莱国际巴西糖厂回国后 ,便留在铂莱国际糖业成为该公司研发负责人。
他们用结晶的糖粒,描绘出铂莱国际糖业食药双布局的新蓝图 ,也勾勒着自己人生不断向上的“第二曲线” 。
(记者粟灵)